你开心就好

【闲扯】给史同新手的考据建议(续)

北邙山下尘:

前篇贴出去之后(戳这),我收到了一些反馈。


有感而发,又写了点东西。


 


(一)


微博上的“紫雨润萱_混吃等死太太”姑娘说:“首先,读正史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需要的专业素养很高;其次小说不同于正史,真正有意味让读者眼前一亮的,是出人意料之外又在史实的情理之中;最后推荐一下,如果啃正史觉得艰难(我是中文专业都觉艰难),可以看教授们的论文,非常好用。”


 


我自己也同意“读正史并不那么容易”的说法,至少相对通俗历史读物和近人研究著作来说,啃正史(此处正史为泛指,包括古人留下的所有原始资料,为避免混淆下文称为“原典”)的难度自然更高。


但需要指出的是,原典对历史同人写作者来说是不可替代的材料。


因为只有自己“占有”了足够多的原始资料,才能产生表达的底气。停留在拾人牙慧的阶段则不太可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


 


如果在写史同的时候不读原典,我们就会遇到问题。


首先,你感兴趣的人物/时代可能没有足够多的研究著作供参考。


其次,即使有足够多的研究著作,它们也不可能完全没有错误——尽信之而不对照原典的结果就是被本应领你上大路的书带进沟里。


比如曾经我把张其凡先生说的赵匡胤封赵普的女儿为郡主当实证用,但是自己翻过书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封郡主的那个人更可能是赵光义(如果真有封郡主这回事的话)。


最后,哪怕相关研究著作写得非常完善,它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你写文的需要。


举个例子,徐规先生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帮你统计了王禹偁和冯伉都有哪些唱和诗,以及它们大致是小王哪个时间段写出来的——但是要写王、冯两人的同人,你至少得翻开《小畜集》把这几首诗都看一遍吧(当然并不会有人写如此吊诡的同人)。


 


所以研究著作(包括论文)的作用,是领你走向原典的索引。


真正要做的不是依赖它写文,而是通过它给你指出的门径去看原典,建立起你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回过来看这本研究著作,我们就知道其中哪些东西有价值,哪些东西是凑字数,哪些东西你赞同,哪些东西你有别的想法——你下笔的时候也就胸有成竹,而不是简单地加点感情戏然后照抄他人学术著作。


这才是研究著作意义所在。


PS:提供一个阅读研究著作/论文的小技巧,一定要看注释和参考书目(甚至可以拿到一本书先翻到最后看参考书目)。然后按图索骥,你就知道自己该去看那些书了。越是大牛的著作这点越管用,因为TA越不会引用烂书。


 


回到紫雨润萱的话上来,我们怎样解决啃原典啃不下去的问题?


我认为原典阅读困难是因为两方面的能力不足。


一方面是对这段史事的了解不足,另一方面是阅读文言文能力不足。


前者我在前篇里已经给出了解决的路径:在看原典之前先看相关的通俗历史读物和研究著作,对这个时代有了初步了解和大致印象之后,再去摸原典。


这里主要谈谈后者,意即,怎样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首先默认读这篇科(che)普(dan)的你具备正常的中学文言文水平(没有的请自行补课)。然后,请找一本大学《古代汉语》教材通读一遍,并且做做相关的练习。我个人推荐王力先生的版本,郭锡良先生的那个简化版也可以(其他人编著的版本没研究过,不敢说水平如何)。


之后你就可以去读你萌的那个朝代的原典了,一开始看不下正史,从趣味性较强的读物开始也是可以的。比如萌魏晋的可以看《世说新语》,萌北宋的可以看《东京梦华录》etc。建议读的时候挑一个比较好的笺注(或者说,有现当代学者的注释)本,不要随便选一个白文本就上了。


有了这些前置工作再去读正史,我相信障碍会小很多。


 


PS:恶趣味地提供一个一劳永逸解决文言文障碍的方法。


我们知道,时代越久远呢,语言和现在的差异越大。也就是说最难懂的文言,就是先秦的文言——只要解决了这个BOSS,其他的都不算是个事儿。


所以我们可以下定决心,花上一年半载的时间去死磕《春秋左传》(推荐杨伯峻先生的四卷注本)。读懂了这个,九成以上的古书在你面前都不具有阅读障碍了。亲测管用。


当然,建议之前多少读点《论语》啊《孟子》啊之类的打打底,不要一上来就去死磕《左传》……


 


另外我觉得除了理解文言文的词义,还需要培养的一个技能是认字。


具体说就是“认读繁体竖排双行小注并无标点”的古书的能力。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反人类,特别是对我们这一代的大陆小伙伴来说……但是我们需要接受的一个事实是,不是所有古书都有点校整理本的。(划掉)特别是当你需要使用不是特别出名的人的诗文集的时候,嗯。(划掉)


往往你得到的只是类似【惟先王之建國體皇極而垂制仰則觀於辰象俯則察於地義前星為帝座之輔蒼震乃少陽之位非明徳與茂親不足膺兹主器故萬邦以貞而本枝百世是必天賜嘉祉神輸百祥山河資其正氣日月分其融光膺期運以載誕配乾坤而永昌者也】(徐铉《颂德赋》节选)这样一串东西,而它还是竖着的。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东西我们现在有《全宋诗》和《全宋文》,很大程度上可以提供点校的参考——但是明以后据我所知还没有这样的东西做出来(至少还没做完),因为越往后诗文数量越多,工作量也就越大。


 


所以我们怎样提高认字能力?


很多小伙伴天生就认繁体字,也不知是怎么学会的……这当然最好。如果先天不认识也不怕,可以先从台版的漫画小说入手,习惯看繁体字了再去看古籍。竖排是习惯的问题,实在不行也可以看一行遮一行试试。至于标点也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说熟能生巧,多读古文形成那个语感,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断了。


PS:推荐在读文言文的时候配上一些工具书,比如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字典》,以及一份简单的繁简字表之类——现在繁简转换也很方便,word就能办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生错误,特别是简转繁的时候。比如,它会把“她的发丝很长”变成“她的發絲很長”的(。然而正确的打开方式是“髮絲”。


 


(二)


微博上的“江上锦帆_闪电光速拳”姑娘说“先秦党表示,史料太少,人物表字又大多没流传下来,光是想称呼就能愁白头”。


 


离我们越近的时代资料越多,反之越少,这是客观现象。


所以有说法,搞先秦的发愁的是没有资料,搞明清的发愁的是资料看不完——这么一想你宋还是很幸福的(等等)。


我自己主萌不是先秦,对这个时代了解也很浅薄,所以下面的言论姑妄听之。


 


可以用以下方法弥补原典不足的问题:


第一是多跟进相关学者的研究,以及多关注出土文献。先秦的很多资料是以刻辞而非纸上文字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所以学点金石,学点古文字什么的会很有帮助。


第二是先秦的史事会有很多历朝历代的评价,以及各种吟咏啦用典啦什么的,去搜索下后人的诗词歌赋,也许能帮助自己开脑洞呢。嗯,我认识的一个很喜欢伍子胥的小伙伴就在做这样的事情。


第三是把胆子放大点,实在找不到资料的东西就按照自己喜欢的脑洞写。反正没有资料谁能说我写的就是错的——将来真被出土文献推翻,那就再改嘛。


 


然后是人物表字的问题,还是前篇里那句话——没有记载的就自己取呗。


身为一个史同狗,不仅要有该考据的时候坐冷板凳的耐性,也要有该二设的时候下一己意的胆量。


古人取字无非就是这几种主要方式:


和自己的名取同义词,和自己的名取反义词,按照排行伯仲叔季来,寄托取字者对此人美好的祝愿etc.


拿我熟悉的几个人举栗子。


赵普,字则平。“普”字本身就给人平远无际之感,还可以往煽情了理解,比如平定天下、普度众生之类云云。


李崇矩,字守则。“崇矩”和“守则”一看就是同义词组,代表家长对这孩子尊重规则的愿望。


高怀德,字藏用。“怀德藏用”就是他的长辈在这个乱世里对他的嘱咐——你要低调。


吕胤,字余庆。“胤”是后嗣的意思,“余庆”可以理解为给子孙后嗣积福。


吕端,字易直。“端”和“直”都是“行得端立得正”,君子端方的意思。


范质,字文素。名和字一起看,就让人想起《论语》里的“文质之论”,以及那句“绘事后素”。


然后是我自己的几个二设。


卢多逊,字子让。“逊”和“让”是同义词,然而这位仁兄风格从来不逊不让,所以他失败了(等等)。


李弘冀,字朔方。【冀,北方州也。】(说文解字)“朔方”即北方,这个字也插下了此人欲北伐而不得抑郁而死的FLAG。


王继英,字茂华。“落英”和“落花”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所以这么取了。小小少年风华正茂,挺好。


孙晟,字旭然。都是光芒闪耀的词,我觉得这和此人被柴荣干掉时从容不迫的场面很是相衬。


刘嶅,字青岩。这是个小人物,【嶅,山多小石也】(说文解字)。加个“青”字增添点色彩。


王仁赡,字德裕。仁与德,赡与裕都是同义词。至于这位为人衬不衬得上是另一个话题。


赵弘殷,字广饶。合起来就是赵老爹很有钱的意思(你奏凯),当然他在当时也就是个中产阶级,这只是给他儿砸将来富有天下立一个FLAG。


 


取表字的神器当然是《说文解字》(建议用带段玉裁注的版本)。其实不翻书也行,因为绝大多数汉字都是有度娘百科的,会直接告诉你说文里怎么解释这个字还会举各种例句。度娘一下,你就知道,哦也。


 


(三)


LOF上的“紫玉樱-锳潜”姑娘说:“补充一下我的参考书里会多一样——地图,不论是地方志还是战时地图,换算路程时间和看地名都很好用,甚至随手一点然后去查查看看当地有没有什么梗也是好玩的事情。”


 


这个说法我非常赞同。


自己常备参考书里是包括地图类的,不过前篇里忘了提。所以就在此处补充下吧w


我用的是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买了纸质本不过更常用的还是电子版(个人以为jpg比pdf好用)。此书当然也有讹误,不过用来做一般的考据足矣——毕竟我们写的是同人小说而不是学术论文。


 


那么那些场合我们需要看地图呢?


首先要强调的是:写打仗相关一定要看,写打仗相关一定要看,写打仗相关一定要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因为只有对战场的地理分布状况足够了解,你才能知道双方为什么要这样调兵遣将。


举个栗子。


宋朝开国之初,赵匡胤征李筠之战。


摘一些《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的相关记载:


【昭义节度使、兼中书令太原李筠,在镇逾八年,恃勇专恣,招集亡命,阴为跋扈之计……筠又遣兵袭泽州,杀刺史张福,据其城。】


【昭义反书至,枢密吴廷祚言於上曰:「潞州岩险,贼若固守,未可以岁月破。然李筠素骄易,无谋,宜速引兵击之,彼必恃勇出斗,但离巢穴,即成擒矣。」上纳其言。(建隆元年四月)戊子,遣侍卫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帅前军进讨。上敕守信等曰:「勿纵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


【上召三司使清河张美调兵食,美言怀州刺史马令琮度李筠必反,日夜储偫以待王师。上亟令授令琮团练使。宰相范质曰:「大军北伐,方藉令琮供亿,不可移他郡。」(四月)戊戌,升怀州为团练,以令琮充使焉。】


【(五月)庚子,命宣徽南院使高唐昝居润赴澶州巡检,殿前都点检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彰德军留後太原王全斌率兵由东路与石守信、高怀德会。


辛丑,以洺州团练使博野郭进为本州防御使兼西山巡检,备北汉也。】


【(五月)丁巳,诏亲征。以枢密使吴廷祚为东京留守,端明殿学士、知开封府吕余庆副之,皇弟殿前都虞侯光义为大内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率兵屯河阳。】


【(五月)丁卯,前军都部署石守信、副都部署高怀德破贼军三万余众於泽州南……筠遁入泽州,婴城自固。】


【六月己巳朔,上至泽州,督诸军攻城……辛巳,克其城,李筠赴火死。】


【(六月)乙酉,进攻潞州。丁亥,筠子守节以城降。】


看起来很乱是不是?


我们首先弄明白几个基本问题:李筠叛乱时是昭义节度使,昭义军治所在潞州,也就是说潞州是他的大本营。


他从潞州发兵打掉了与潞州相邻的泽州,这是他叛乱的第一步。李筠的军队在泽州附近,而大本营潞州由他的儿子李守节留守。


老赵要平定叛乱,就要端掉泽州和潞州这两个据点。


 


然后要搞清楚赵匡胤是怎么调兵遣将打李筠的,我们只需要一张图:



这个是我当年(其实也就是去年三月)自己画的,非常灵魂(。


没有讲究比例尺,还有各种错误(比如把昝居润写成了咎居润)。但是就一张这么糙的图,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比如老赵为何要说【勿纵筠下太行】,因为李老爷子的位置一旦翻过太行山就可以一马平川打到开封(此地无险可守的事非常著名)。


比如老赵为何要派他发小韩令坤到河阳去屯兵,也就是为了万一事有不济(让李筠过了太行)好保卫开封——他甚至还跟他弟弟说【令赵普分兵守河阳,别作一家计度】。


比如为何马令琮能够预先知道李筠想谋反,然后他提供的军粮为何如此重要——因为他和李筠离得近。


比如为什么要派郭进防备北汉,还是因为离得近。


再比如说为何要派昝居润去澶州——我一位基友曾经认为是要防备契丹,但是看一下地理位置,恐怕目的不是为了防备契丹,而是为了配合慕容延钊、王全斌作战(看记载也能感觉出两事相关)。而她为什么会误以为是防备契丹呢——因为她用的那张地图字不清楚,把瀛州看成了澶州。


 


再举一个栗子。


后周世宗柴荣继位之初与北汉之战。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显德元年三月)丁丑,诏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引兵自磁州固镇出北汉军后,以镇宁节度使郭崇副之;又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引兵自晋州东出邀北汉军,以保义节度使韩通副之。】(资治通鉴)


柴荣为什么要这样调兵遣将呢?


我们先捋一捋这几个领兵的节度使的地盘在哪儿。


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天雄军治所在大名府(魏州)。


镇宁节度使郭崇,镇宁军治所在澶州。


河中节度使王彦超,护国军治所在河中府(蒲州)。


保义节度使韩通,保义军治所在陕州。


然后我们就可以打开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五代分册,翻到后周北汉那张,开始看地图了。


首先我们在地图上找到后周在哪儿,北汉在哪儿。谭先生分界线画得很清楚。然后我们拿铅笔(纸版)或绘图软件(电子版)将这几个地方圈出来:大名府、澶州、磁州;河中府、陕州、晋州。


对,这几个就是上文记载涉及到的地名。圈完之后你大概就能知道柴荣用兵之奥妙了……或者如果你像我一样意(xian)犹(de)未(dan)尽(teng)的话,你可以自己也来一张灵魂画作:


PS:绘图软件请自选,PS、毁图秀秀乃至画图都能达成效果,这个不重要_(:з)∠)_


然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无论是赵匡胤还是柴荣,他们作为战略家的眼光其实相当简单粗暴:谁离得近谁上去打。


现在考据工作完成,可以动笔写文了,我写出来的成品是这样的:


【“咳……元朗可是我亲兵,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怎么轮得到你去做先锋。”柴荣顿了一下,又安慰般补上句,“不过卿与朕参谋参谋也未尝不可——若你是三军主帅,当命何人为将?”


 


赵匡胤没料到官家会认真与自己商量统兵方略,一时怔愣,下意识先拣最不会出错的答案说了:“淮阳符王战功卓著、威名显赫,又是陛下泰山,可命其领本镇兵马,抄断汉军后路。”


他见柴荣微一颔首,心下稍定,应话的声音更加平稳。


“张殿帅乃皇亲,侍卫军李遂帅亦是官家骨肉兄弟。他二人忠心可以信赖,更兼作战英勇、胆识过人,可堪大用。至于其他将帅人选,则非臣愚见所知。”


“你能想到这一节,已经可说是帅才。”天子亲近地拍了拍他肩膀,“卿与我英雄所见略同。”


 


赵匡胤正待谦虚两句,便听得柴荣又抛出了个问题。


“朕有意命河中王彦超为一路主帅,与岳丈左右夹击汉虏。然而他是王秀峰旧部,恐怕对我未必心服。不知赵卿对此事怎么看?”】


(江山夜雪)


按:淮阳符王就是符彦卿,当时封淮阳王,柴荣的岳父。


 


那么如果不写打仗的事,我们就不需要用地图了吗?


答案当然是“No”。


树挪死人挪活,特别是能够青史留名的人物,鲜少一辈子摁死在某个地方不动的——除非TA是康德(喂),就算康德也要出门散步不是?既然要动,那就涉及到地理问题。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件事:


【上谋取秦、凤,求可将者。王溥荐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上命训与凤翔节度使王景、客省使高唐昝居润偕行。(显德二年)五月,戊辰朔,景出兵自散关趣秦州……秋七月丁卯朔,以王景兼西南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行营兵马都监。宰相以景等久无功。馈运不继,固请罢兵。帝命太祖皇帝往视之,还,言秦、凤可取之状,帝从之。】


(资治通鉴)


这说的是柴荣想要夺回秦、凤、成、阶四州,派兵攻打后蜀,但是打了两个月没打下来。宰相劝退兵,柴荣于是派赵匡胤去前线探察军情——最后按照老赵的意见继续坚持打,当然打下来了,这是后话。


然后我就这件事开了个脑洞:赵匡胤在探察军情的路上溜了个号,跑到长安去跟赵普见面去了(普哥当时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幕下,在长安是真的)。然后我把这篇脑洞写了个文:


【赵普被他绚烂的笑容晃得眨了眨眼睛,暗道这厮如今长开了,也不知平日祸害了多少待嫁女郎。


“又不是谁都跟我这样滥好心——对了,还没问你到这长安城来做什么?”轻轻巧巧转了话头,按下自己胸口莫名的悸动。


“官家命我私下查看孟蜀……”


语未毕便给年长男子掩住了嘴,“军情机密,怎么好就这样往外说?你现在已是禁军统领,可别跟从前一样不讲究。”】


(长安一日)


 


我开这个脑洞的底气在哪里呢?还是在看地图:


如果柴哥派老赵去江南,打死我也不敢写他顺路拐到长安去找人啊——不用等我写柴老板就先把假公济私的这货给剁了好么2333333


 


地理问题研究起来很有意思。


比如说你要写北宋人从东京(开封)出发去西京(洛阳)吧,那么TA需要几天能到呢?


首先你度娘下“开封到洛阳有多远”。


百度知道告诉我“全程约189.8公里”。当然数据不一定准确,但是丈母娘她姐——大约摸的应该差不多。换算成古制就是四百里左右(这里先不考虑历代度量衡的差距)。


现在坐火车从开封到洛阳大概要两个半到三个小时,但是古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所以你要考虑这个人用的交通方式。


TA是骑马还是坐车?或者无比辛苦地一路走过去?


如果是骑马,TA骑的是好马还是普通的马还是劣马?此马时速和续航能力如何?此人一天赶几个时辰的路?TA有沿途驿站换马的待遇或者说每到一地另买匹马的实力吗?或者TA骑的根本不是马而只是一头小毛驴?


如果是坐车,TA坐的是马车、牛车还是驴车?(别笑,驴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实力在高梁河之战中展露无疑,它救了大宋皇帝的命)赶车的人是TA自家的仆役还是临时雇的人?或者说TA比较辛苦地自己赶车?


如果是走路,这个人脚力如何?TA路上带够食物和盘缠没有,还是沦落到乞讨为生?


这些都会影响那个人的移动速度。


当然,我们有当时从开封到洛阳的旅行日记(大雾)参考:


【上将西幸……(开宝九年三月)丙子,车驾发京师……辛巳,上至西京,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


(续资治通鉴长编)


开宝九年三月丙子是三月初九,辛巳是三月十四(资料来自汉典万年历,这是个神器,安利下)。也就是说赵匡胤从开封走到洛阳花了五六天,平均每天走七八十里。


对比一下:【(开宝九年四月)丙午,车驾发洛阳宫……辛亥,至东京。】


(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是他回来的记录。四月丙午是初十,辛亥是十五。回去也是走了五六天,可见这是个皇帝出巡的平均速度。


注意:我这里强调了“皇帝出巡”。


这里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第一老赵是洛阳人,他有着衣锦还乡(或许还有跟某些人见面)的强烈主观意愿,所以不可能走很慢;第二老赵身为皇帝,他带着文武百官一大串人跟他走,他也不能罔顾这些人的情绪走得太快。


而出行的目的不同,是会和出行工具一样影响行程时间的。


所以你要写的那个人去洛阳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处理公务还是探亲访友?是要去洛阳当官还是退休后去洛阳养老?是开封危在旦夕去洛阳搬救兵,还是洛阳危在旦夕从开封引兵去救?


或者TA只是个异乡人,出了开封城浪浪悠悠地一路向西——走啊走啊,不知怎的就看到了洛阳的城门。


这都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那么我这篇浪浪悠悠的东西写啊写啊,也不知怎的就看到了结尾。


(完)




 


 





 


 


 


 


 

评论

热度(569)